10月“科学”流言榜来啦!今年至2025年都是冷冬?身份证贴创可贴防消磁?生理期喝红糖水补血止痛?…来看真相。 |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得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技传播专业委员会、中国晚报科学编辑记者学会、上海科技传播协会、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支持。
1.身份证上贴创可贴可以防消磁
流言:
将创可贴中间的药棉处对着芯片所在位置贴住,这样将身份证跟手机放一起就不会消磁了。
真相:
这是一种误读。身份证是“非接触式IC卡”的芯片结构,并没有磁性,更不会被“消磁”。
目前我国公民所使用的第二代身份证属于射频卡。射频卡由IC芯片、感应天线组成,封装在一个标准的PVC卡片内,芯片及天线无任何外露部分。卡片在一定距离范围(通常为5—10cm)靠近读写器表面时,可通过无线电波的传递来完成数据的读写操作。
简单点说,身份证是靠电磁波工作的,跟磁场没有什么关系。就算真的是磁卡,找一个创可贴盖住磁条,也是不能够屏蔽磁场的,根本起不到保护的作用。
2.手机自动订万元总统套房全因“黑客芯片”
流言:
手机自动运行订万元酒店套房,因为非原厂充电头里暗藏“黑客芯片”,能够“遥控手机”。
真相:
所谓的“黑客芯片”不符合逻辑,而手机出现自动滑屏的现象并不罕见,这是因为充电线电容损坏,或充电头滤波失效引起的。
此次“手机自动订万元套房”事件中,即使充电头里真的暗藏黑客芯片,也需要迈过三道坎。首先黑客芯片要具有无线传输功能,这样的设备造价不菲,不可能出现在成本不高的非原厂数据线上;其次,iOS系统是封闭的,在没有“越狱”的情况下,像USB这样的外部操作很难侵入手机内部,更不要说遥控app了;最后,黑客行为一般会有一定目的,普通市民的个人信息不具备盗取的价值。
手机充电器看似普通,却是手机零部件当中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唯一能把220伏交流电转化为直流电的工具。电荷运动发生波动会产生电磁波,原厂或者正规品牌生产的充电线,都会在充电头部位加入电容,利用其充电快、放电慢的特点滤除波纹。
但是,许多小厂生产的廉价充电头往往并未加入电容,或者质量不过关导致电容损坏。在充电过程中,输出的直流中就夹杂着不少电磁波,这些电磁波轻者造成触屏失灵,严重的就会出现“自动翻页”“自动打开APP”等情况。
3.虾青素能美白祛斑抗癌,堪称“抗氧化之王”
流言:
虾青素比维生素E的抗氧化性强500倍,被誉为“抗氧化之王”,可美白、祛斑、抗炎、抗癌、抗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病、增强免疫力等。
真相:
抗氧化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人的生存很大程度上依赖各种氧化还原反应。而且已经有不少研究发现,盲目摄入“抗氧化物质”反而会增加死亡率。
目前,关于虾青素保健功效的研究绝大多数是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来自人体的证据往往是孤证。但随着企业铺天盖地的宣传,虾青素的保健功效在部分消费者心目中成了“常识”,甚至连一些医生也笃信不疑,但事实并非如此。
例如,欧盟食品安全局相关文件显示,专家组评估了有关虾青素的十余项“健康功能”,包括:防紫外线、抗幽门螺旋杆菌、提高精子活力、促进肌肉功能、增进免疫、改善关节健康、防止氧化损伤、保护视力、改善高胆固醇血症、降低C反应蛋白等,结论全部是“证据不足”。
美国FDA也曾多次向相关企业发出警告信,警告他们不得宣传“虾青素能预防、缓解和治疗疾病”。
虾青素对人体健康的效应已有数十年研究,但截至目前既无药物问世,也没有可靠证据支撑。因此,不要对虾青素的保健功效抱太大期望。
4.植物被骂30天会枯死
流言:
两盆同样的植物,同样的环境条件,一盆对它赞美,另一盆对它辱骂,30天后,受到赞美的植物枝繁叶茂,而那个被骂的植物枯萎了。
真相:
这是2018年4月国外开始流传的一则视频。根据众多报道溯源可以发现,2018年,一家瑞典公司阿联酋分部与广告代理商合作,制作了一个营销宣传视频,以支持该公司的“拒绝欺凌”的活动。也就是说,实际上这是一个广告。
著名的探索频道在2004年11月第23期《爆炸屋》节目里,曾做过一个关于环境声音和植物生长关系的实验。在名为“谈话有助于植物生长”的试验中,同一种植物被放置在七个温室中,每个温室的光、温等环境因素相同,但分别播放不同风格的环境声音。其中两组播放赞美的话语,两组播放责备批评,还有两组分别播放古典音乐和强烈的重金属风格音乐,还有一个对照组什么声音也没有。然而,试验结果表明,不管环境声音是友好还是愤怒,植物的生长似乎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在七个温室长达六十天的试验中,播放强烈死亡重金属音乐温室里的植物,反倒是生长得最好的。
也就是说,无论是否对植物说话,无论用哪种语言哪种方言骂植物,植物都听不懂。
5.科学家发现8亿年前少女
流言:
科学家在南极冰层中发现8亿年前女孩,比恐龙早数亿年,进化论已无法解释人类起源。
真相:
这是一则明显的谣言。8亿年前的地球处于地质时代分期中的“元古代”,当时地球上几乎是真菌、藻类的天下,在“元古代”晚期才有零星的无脊椎动物出现。
谣言内容主要是来自俄罗斯的一段“纪录片”。这个打有“PEH”台标的纪录片具体拍摄日期已经不可考,其介绍了在1969年“前苏联发现了一个煤矿中,沉睡着8亿年前的13岁少女”。
但视频里并没有直接给出少女的图像,甚至连发掘地点都没有提到。只是对出土这副棺材的村庄居民进行了采访,而居民们的回答也都是模棱两可,只是声称听说过有这回事。
随后,谣言就开始被添油加醋,加入了各种少女图和棺材图片,以证明出土一事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这些图片都不是真的,比如其中一张是1987年美国电影《白雪公主》中的“白雪公主”,扮演者是SarahPatterson。另外一张“少女”照片,则是美剧《童话镇》中白雪公主的剧照,演员是GinniferGoodwin。
再看制作纪录片的“PEH”电视台,其实是俄罗斯私人电视台RENTV的频道,该电视台有多个频道专门播放此类“神秘现象”纪录片,但大多俄罗斯人都把它当做科幻内容,没有谁去相信它。
6.多部疾驰车辆撞击“幽灵”后车头粉碎
流言:
一段题为“Ghost Crash”(幽灵撞车)的神秘车祸视频中,正常高速行驶的车辆突然撞上了隐形物体,车头粉碎,车子被撞飞很远。
真相:
“Ghost Crash”这个视频记录根本不是一系列“超自然”车祸,它其实是通过数码后期剪辑,删除了撞击中的其他车辆。
这是一部由意大利图形艺术家Donato Sansone编辑的创意数字剪辑作品,最初于2018年5月29日分享到他在视频网站Vimeo上的主页里。
由于这段视频在网上引起大量关注,并让不少网友产生了误会,艺术家随即在网上发布了这段视频的制作过程,以正视听。目前多个网站都发布了原始视频和剪辑后视频的对比短片,从中可以清晰看出,每一起车祸中,被撞击的另一辆车子都被“擦除”了。
可以确定,“Ghost Crash”这段视频与超自然力量没任何关系,完全出自于艺术家的后期剪辑。
▲Ghost Crash视频
▲剪辑前后对比
7.今年至2025年都是冷冬
流言:
2018年是冷冬,且从今往后一直到2025年,气温一年比一年冷。
真相:
国家气候中心16日辟谣称,此说法是荒谬的。预计今年冬季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出现冷冬的可能性不大。
2018年6月以来,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转为偏暖并不断发展增强,此次增暖将继续发展,并于今年冬季形成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东亚冬季风强度弱,中国气温普遍偏高。
同时,中国冬季气温受到东亚冬季风各环流系统的协同作用。今年冬季欧亚大气环流整体以纬向型为主,不利于冷空气频繁活动,有利于中国气温大范围偏暖。
国家气候中心介绍,气候预测是专业性很强、科研型突出的业务,需要大量的气候观测资料为基础、高分辨率数值预报产品为支撑、动力和统计的诊断分析,才能慎重得出科学结论。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是中国短期气候预测产品发布的唯一官方部门,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向社会公众发布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
8.生理期喝红糖水能补血止痛
流言:
生理期时喝红糖水既能补血,又能止痛。
真相:
现代医学中可以分析检测的血,红糖是补不了的。虽然“补血爱好者”经常说:“传统医学中的血不是现代医学中的血”,但在多数情况下,比如手术后、生理期或者贫血患者,人们期望补的是血管里流动的、现代医学意义的血。对于这种血的补充,红糖是无能为力的。
通常来讲,“补血”指的是红细胞的生成。影响红细胞合成的营养因素可能是铁、维生素B12或者叶酸的缺乏,在红糖中几乎没有维生素B12和叶酸,即便不考虑红糖中的铁能否被人体吸收利用,红糖中的铁含量也很低。美国农业部收集的红糖的含铁量是0.71毫克/100克;中国市场的红糖经常宣称“含铁量高”,但营养数据库中的红糖含铁量是2.2毫克/100克。通常冲一杯红糖水,大概用20克左右糖,所贡献的铁大约有0.4毫克,相当于一天需求量的5%,热量却有80千卡,其他的营养成分不值一提。
其次,红糖中也没有什么“止痛”的成分。不过,“痛”是一种主观体验。糖能刺激身体分泌多巴胺,让人体感到愉悦——愉悦了,可能就不觉得那么痛了。简而言之,任何让你感到舒服愉悦的方式都能有类似的“止痛功效”。
古时候红糖是奢侈品,女性在生理期时身体通常比平时虚弱,喝红糖水既可补充能量,也能或多或少地获得心理满足。这也许是这一误解产生的原因。
(内容来源:央视新闻、科技日报、新京报、北京科技报、科普中国微信公众号、全民较真微信公众号、上海网络辟谣微信公众号等)
点此查看往期《每月“科学”流言榜》
出品:科普中央厨房
监制:北京科技报 | 科学加客户端
欢迎朋友圈转发
公众号、报刊等转载
请发邮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识别二维码,下载“科学加”客户端
|
加入北京科技报(全职/实习),bjkjbhr@163.com
投稿或推荐选题,bjkjbeditor@163.com